陶瓷是中華瑰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在數萬年的傳承發展歷程中,陶瓷展現了中華民族精益求精的造物觀、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懷、天人合一的審美思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傳承有序的陶瓷造物史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特征。一部陶瓷造物史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縮影和體現,最能揭示中華文明的綿長雋永。從兩萬多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陶器到兩千多年前的瓷器,中國不僅是最早燒制陶器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武漢博物館
萬象隨陶鈞——館藏古代陶瓷藝術展
“六符既昭晰,萬象隨陶鈞”,唐代詩人權德輿筆下的詩句,如今成為解碼千年陶瓷文明的密鑰。武漢博物館 “萬象隨陶鈞 —— 館藏古代陶瓷藝術展”,正以 700 平方米的展陳空間、160 米的展線長度,將 380 余件(套)館藏陶瓷精品鋪展成一幅流動的文明長卷。
“陶鈞” 二字藏著雙重深意:它是匠人手中旋轉瓷土的轉輪,更是古人眼中宇宙造化的隱喻。古人相信天地如窯,萬物經火候與釉汁的 “窯變” 而生;今日展廳里,那些曾被泥土封存、被火舌重塑的瓷骨,在光影流轉中完成 “二度開窯”—— 山川紋路在青瓷上蜿蜒,花鳥意趣在彩瓷間躍動,人情歲序都凝結成釉色里的時光印記。
展覽以 “泥火交融 —— 陶之始”“隨時物華 —— 陶之臻”“若采自然 —— 瓷之釉”“巧藝天工 —— 瓷之彩” 四個單元,串聯起兩萬余年的陶瓷發展史。從先民手捏的粗糙陶坯,到商代原始瓷器的初見端倪;從東漢青瓷奠定的技術根基,到唐代 “南青北白” 的雙峰并峙、三彩釉陶的異域風情;從宋代名窯競勝的雅致風骨,到元代青花瓷驚艷世界的鈷料光澤;再到明清瓷器融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巔峰之境,每一件展品都是 “火與土之歌” 的生動注腳。
武漢博物館萬余件陶瓷藏品,是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活態檔案。此次展覽擷取精品,讓那些別致造型、獨特釉色與精湛工藝,在觀者眼前流淌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韻致。“匠人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當您步入展廳,便是與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共赴這場陶風瓷韻里的藝術盛宴。
陶瓷藝術展文化價值意韻
陶鈞運巧,萬象生輝。此展以“萬象隨陶鈞”為魂,匯千年古瓷之精粹,于窯火淬煉中凝練出中華文明之深美閎約。陶鈞者,天工開物之器也,既喻造化之妙手,亦藏人文之精魄。展陳器物皆為歷代匠作之翹楚,每一器皆承歲月之重,載文明之痕,如詩如畫,如韻如律。
青瓷如冰似玉,釉色流轉間可見古人對自然之觀照;白瓷皎潔勝雪,素胎暗紋處暗藏天地之玄機。唐三彩之斑斕,恰似盛唐氣象之瑰麗絢爛;宋瓷之雅逸,更顯兩宋文人之清逸超然。釉下彩繪,筆走龍蛇,山水人物皆成天籟;窯變釉色,幻化無窮,霞蔚云蒸盡顯造化之奇。每一器物皆非獨存之物,而是文化基因之載體,承載著禮樂教化之傳統、農耕文明之智慧、士人情懷之高標。
陶鈞之妙,在于化腐朽為神奇。黏土經火而涅槃,素胎因釉而煥彩,恰如文明經磨礪而升華。古瓷之裂痕非殘缺,乃時光之筆觸;窯變之色彩非偶然,乃造化之詩篇。此中既有“大巧若拙”的哲思,亦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匠人執守初心,以泥為箋,以火為墨,書寫著中華文明之永恒篇章。
此展不僅為器物之陳列,更乃文化之對話。觀者駐足于青瓷蓮瓣碗前,可感“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凝視定窯孩兒枕,能悟“返璞歸真”之真意。瓷器上的冰裂紋,恰似歷史長河中濺起的浪花,每一道裂痕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釉色中的天青,宛如雨過天晴后的蒼穹,將天地之美凝于方寸之間。
萬象隨陶鈞,陶鈞亦隨萬象。此展以器啟智,以美潤心,讓觀者在釉彩流轉間觸摸文明之脈動,于器型變遷中感悟時代之精神。它不僅展現了古代陶瓷工藝之巔,更揭示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之奧秘——在傳承中創新,于守正中突破。此等文化價值,恰如古瓷經火后愈發溫潤,隨歲月流逝而愈顯珍貴,終成民族記憶中永不褪色的瑰寶,在時光長卷上鐫刻下永恒的東方神韻。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守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這一瑰寶,是廣大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成都博物館是西南地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城市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已有65年的歷史。自新館建成開放6年來已接待觀眾近1600萬人次。博物館掛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牌子,是2006年國務院授牌的四川首家、成都唯一的國字號博物館。

在2024年11月6日這個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再次迎來了全球矚目的盛事——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不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全球企業展示創新成果、拓展國際市場的絕佳平臺。在本屆進博會上,資生堂,這一享譽全球的美妝巨頭,連續第六年參展,并以一個全新的面貌——“資創園”,驚艷亮相6.1號消費品館,為全球觀眾帶來了一場關于美的盛宴。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前沿科技如同破曉的曙光,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人工智能(AI),這一昔日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如今已悄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以其深厚的科技底蘊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沿陣地。上海·人工智能展廳,正是這一時代浪潮中的璀璨明珠,它不僅記錄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更展望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如何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相互交融的宏大背景下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新征程上,要堅持以我為主,既善于吸收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在保護利用古代運河方面的有益做法,又善于創新創造、不斷探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益經驗,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質量發展,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探索征程中,航天博物館宛如一座閃耀的燈塔,靜靜佇立,凝聚著人類對宇宙的無限向往與不懈追求,它不僅是航天文物與知識的寶庫,更是一部生動的史書,講述著人類逐夢星辰的壯麗篇章。作為專業的展廳設計及施工一體化公司,我們有幸參與到航天博物館的打造中,用專業與匠心,助力其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殿堂。

在南充博物館的“歲時淳風”民俗文化專題展覽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嘉陵江世界。漫步在這如畫的場景間,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川北特色民風民俗的厚重底色,還能領略到這片土地上悠長風韻的獨特魅力。從江畔的船歌到市井的百味,從盛世的慶典到金花的異彩,嘉陵江畔的民俗文化猶如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酒文化是串聯歷史、藝術與生活的紐帶。如何將這份厚重的文化積淀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空間?我們以“沉浸式文化傳承”為核心,推出酒文化主題館設計方案,通過現代設計語言與科技手段,構建一座跨越時空的酒文化主題空間,讓每一個造型都傳遞酒韻文化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