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席卷各行各業的今天,這座精心打造的農業科技展廳,每一處展廳設計都凝聚著對農業未來的深刻思考與創新表達,部分展項導覽:
1、序廳:種子之光
踏入展廳,即刻被科技感包圍。360°環幕上,動態演繹的基因鏈藝術影像如生命密碼般流淌;仰望穹頂,一顆巨型發光種子模型懸浮空中,象征生命與希望的起源。腳下,互動投影實時流淌著全球糧食產量的數據洪流。這里不僅奠定了整個農業科技展廳的未來感基調,更引導觀眾聚焦農業的本源——種子與數據的力量。
2、種質資源庫
步入這座科技感十足的“種子銀行”,恒溫恒濕展示墻內,千余份珍貴的種質資源標本靜默陳列,環境數據實時可見。拿起AR顯微鏡掃描任意種子,其精密的基因圖譜與關鍵抗性數據便清晰呈現于眼前。這里不僅是一個展示窗口,更是農科院雄厚育種科研實力的無聲宣言,彰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所在。
3、產品價值立方
聚焦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價值升華。在“全息料理臺”掃描農產品,其詳盡的營養數據與創意菜譜即刻生成。趣味十足的“雜糧盲盒抽獎機”(靈感源于“開嗑兒”模式),鼓勵觀眾用實物雜糧置換特色文創禮品。此區域巧妙融合展示與營銷功能,掃碼即可直鏈農科院電商平臺,實現價值轉化。
4、未來農場實驗室
展望農業的終極想象。戴上VR設備,在“VR垂直農場”中親手設計屬于自己的未來城市農業摩天大樓。在“基因編輯科普站”,通過交互式演示,直觀理解抗病育種等尖端技術的科學原理。此區域更引導觀眾共同思考氣候變暖等嚴峻挑戰下的糧食安全創新解決方案,激發責任與探索欲。
5、粒粒皆辛苦·互動工坊
專為動手體驗與親子互動設計。在“大米DIY區”,可在配備滅菌操作臺的安全環境下制作飯團或嘗試米雕藝術。“輕耕微課堂”每日開設種子紙制作、趣味水培種植等科普課程。卡通化農具模型與安全操作道具,確保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農業知識,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讓您的展廳從‘平平無奇’到‘流量爆款’!

工程展廳需以 “工程硬核屬性” 為根基,通過 “可看、可感、可互動” 的設計,呈現企業發展、技術成果、工地場景與項目全貌,其中企業介紹、技術中心、智慧工地、沙盤展示四大核心板塊需形成邏輯閉環,構建 “從企業到項目、從技術到落地” 的完整敘事。主題定位需緊扣企業核心優勢,如基建企業可聚焦 “筑路架橋:賦能城市生長的工程力量”,裝配式建筑企業可側重 “預制未來:讓建筑更高效、更綠色”,并結合受眾差異(客戶關注資質案例、政府單位重視質量效益、從業者聚焦技術細節)預留分層信息,確保不同人群各取所需。

展廳設計在展覽和貿易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企業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吸引潛在客戶、促進業務交流的關鍵因素。

在今年經濟日益蕭條情況下,展廳成為一個企業進行展示實力、拓展市場、交流合作的重要信息平臺。對于企業發展而言,選擇一家合適的展廳搭建平臺公司,不僅關乎展覽效果的成敗,更是關乎于企業文化形象與品牌產品價值的直接影響體現。小信為您提供幾個實用的策略幫助你輕松找到最佳合作伙伴。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觀眾的注意力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傳統的“展板+實物”模式早已讓人審美疲勞。當參觀者進入展館的第一件事是尋找座位而不是展品時,作為設計者的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用空間講述故事,打造讓人全身心投入、甚至“忘掉手機”的沉浸式體驗?

當黨建空間不再是刻板印象里的 “嚴肅模樣”,當紅色文化與多元場景碰撞出奇妙火花,會是怎樣一番景象?今天,就帶大家沉浸式打卡這些超有料的黨建空間,感受 “紅色 +” 的獨特魅力~

展廳設計現在越來越講究互動體驗,不少智能家居展廳門口經常排著長隊,不管是年輕情侶、中年夫妻,還是大爺大媽,都愿意頂著太陽等著體驗。這到底是為啥呢?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展廳里的沉浸式互動太吸引人了,讓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智慧生活的方便和有趣。

展廳燈光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照明,它是一門藝術,能夠通過光影的魔法,將空間、展品和觀眾緊密相連,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和情感體驗。

中醫藥博物館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布展多以文物陳列、文字解讀為主,難免陷入看得懂卻記不住、有展品卻無體驗的困境。

每個村都有自己的人文歷史,有專屬自己的文化傳承,這是村子的歷史,也是現代人的鄉愁,它不僅僅是一個展廳、史館,更是凝聚了幾代鄉民的歷史文化,近些年很多村開始建設村史館,實現一村一館的的特色,講述村子的故事,瀚海域達在做過一系列的村史館中,成熟的設計方式,展現了村史館的特有的風格。
